您好,欢迎来到郑州市区域班班通录播课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

| 收藏 | 举报 | 分享到教育微博 访问 2321 次

       本节课围绕“倍”的概念,引导学生协调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操作活动时兴趣盎然,展开想象时静谧安宁,发现特征时兴奋喜悦,巩固练习时欢呼雀跃,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体验的同时,情绪积极而愉悦。

    (一)概念形成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于 “倍”的理解

    “倍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到原有的加法结构中,因此需要建立新的结构(即乘法结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放慢教学的脚步,留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内化的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对 “倍”的认识和理解时,这往往比直接给出非常精确的数学概念要来得更加有效。

    1.让“几个几”成为“倍”的生长点

在“倍”的引入环节中,把抽象的“倍”的概念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同时提供逆向思考的材料,让学生能从把“几倍”转化为“几个几”,如“披萨里有63块,披萨的块数是蛋糕的6倍,反之,如果知道了披萨的块数是蛋糕的8倍,那么披萨里就有83块”,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转化,以帮助学生寻找到新知的生长点,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 用“变与不变”中构架“倍”的发展点

如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 的概念呢?这就需要在不断对比与抽象中,舍弃各种非本质的特征,在变化中抓住“不变”, 而这“不变”就是它们的量性特征,就是“倍” 的本质。要让学生感受到一份数不变,几份数在变,倍数也随之变化;一份数在变,几份数也在变,倍数却不变。通过比较,引导学生逐步明晰和把握概念的本质,使认知和理解走向深入。

3.让“数量关系”成为“倍”的完善点

在用“倍”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环节中,设计了“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两类问题,并补充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一结构的问题,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同时加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个类型的比较,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倍”的理解。

   (二)利用多元表征,建构“倍”的模型

   “表征”是指用某种形式表达数学概念的行为,学生借助各种表征来表达数学概念,在不同数学表征之间建立联系,有助于模型的建立。

    1.用图形表征让“倍”更加直观

    在初步认识倍的阶段,用实物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模型。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抽象和概括,设计了用相同的标准,去表示不同的倍数,抽象成了“标准结构”的模型;用不同的标准,去表示相同的倍数,抽象成了“变式结构”,并出现“错误结构”, 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理解“倍”。

    2.用语言表征抽象“倍”的概念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载体。在经历丰富的图形表征后,让学生逐步用语言来描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重点要让学生描述“一个量里包含几个另一个量,所以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用语言不断强化对“倍”的本质认识。

    3.沟通各表征之间的联系

    在解决问题阶段,沟通好图示表征和语言表征,要关注“图形”这一几何直观的思想方法,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准确分析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对解决较复杂的“和倍”“差倍”“几倍多几”“几倍少几”等问题中有特有的优势,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一方法的优越性。

    总之,“倍”概念的认识,是一个操作中的理解和理解中的操作、表述中的理解和理解中的表述的过程,是一个变化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共变的过程,是一个帮助学生逐渐抽象、领悟实质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对比与抽象中把握了“倍”的概念,理解了“倍”的实质。


李媛 发表于 2018-01-23 14:50
讲师信息
李媛 管城回族区东关小学
河南省骨干教师、郑州市骨干教师、郑州市优秀教师、郑州市第四届、第五届名师、蝉联两届管城回族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城回族区“杰出教师”、蝉联三届管城回族区“名教师、管城区“终身名师”的称号;所执教的《平移和旋转》获得全国首届新课程小学优秀课例一等奖,并在“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执教观摩课,获得与会领导一致好评,多次执教优质课获得省、市、区一等奖;所撰写的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方案获郑州市评比一等奖;所辅导的“数学社团在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数学学科社团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 原始文件请联系作者获取
  • 倍的认识-李媛.zip
  • 自我评价
    优点:
    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真正的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不足:
    更多...最新视频
    15 人看过这个视频?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