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紧扣课标“结合资料,分析我国重污染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污染形成机理及治理措施”,搜集大量资料进行整合设计。由“候鸟式”养老旅游情景导入,引出空气质量的时空分布差异,由一则重污染天气新闻视频让学生感受重污染天气发生的时空信息,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感性材料。
由学生熟知的天气预报,引出空气质量指数,进而引出重污染天气的概念。由学案上的图文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反馈“重污染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内容。由“2020年1-12月主要污染物的构成比例图”,剖析到冬季首要污染物是PM2.5,接下来根据“PM2.5的来源”资料,引导学生由现象过渡到成因的探究。通过南北方区域差异的对比,小组合作讨论雾霾在冬季的北方较严重的原因,这部分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两大核心素养。课堂上还补充了“2021年1-3月郑州市十六个区县大气质量”图表,引导学生思考登封市的空气质量较好的成因,从而增强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由环境污染的本质是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可知,重污染天气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污染物排放量太大所致,所以从四大污染源入手,让学生讨论重污染天气的治理措施。这部分课堂很开放,学生分享相互补充,教师总结概括板书。课上还补充了中国近几年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部分成果,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堂巩固部分,以2020年浙江卷为例,刚好该题以河南省冬季的一次大气污染过程为背景,让本节课内容得到及时有效地反馈。
最后,用我国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的宏伟蓝图切入,让学生齐声朗读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中的经典观点,并呼吁每个同学要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践行,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力量。至此,本节课达到高潮。